首页>华晟文刊

领略塞罕坝之壮美,学习塞罕坝之精神

2020-03-19 11:53:42

金秋9月,迎着秋日灿烂的阳光,全体华晟集团2018年度先进个人在集团工会的组织带领下,赴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塞罕坝旅游学习,大家被塞罕坝的美景所震撼,更为塞罕坝的精神所感动。

首先打卡太阳湖湿地。景区位于御道口牧场总场部北25公里处,景区总面积104万平方米。太阳湖是个天然湖泊,靠东的一面成圆形,由东向西,水面逐渐缩小,水域面积5500平方米。这里是水鸟们的天堂,野鸭、鸿雁、灰鹤、鸳鸯等在这里自由自在地觅食戏水;云彩飘逸,像大朵的“棉花糖”飘在空中;笔直的杨桦树“沙啦啦”地作响,在夕阳的光线下显得神秘多彩;一片片芦苇摇曳出令人心神荡漾的别样风情,让我们流连不去。

七星湖假鼠妇草湿地公园位于塞罕坝海拔1500米的地方,被环抱青山绿树丛中,七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湖泊,形如天上北斗,故而得名。湖面犹如镜子,落叶松和樟子松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之中,如画中仙境一般,而假鼠妇草的细小草茎被微风吹过,宛如绿色麦浪。站在高高的观景台,远眺群山,美景尽收眼底,只觉无比壮阔。

最后来到龟背山大峡谷。山不是很高,上山下山沿途是成群的马儿、羊儿,闲暇地坐在山顶,看着流云千变万化飘过头顶,无垠的大草甸子就绵绵软软地铺在脚下……

 


塞罕坝其实是几代人用青春汗水把沙漠变成的绿洲,把荒原变成的临海。

上世纪60年代,为减少京津冀地区的风沙危害,国家指定林业部和河北省在赛罕坝的建设机械林场,抵御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南侵,以18名林业大中专毕业生和林业干部职工为骨干,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,肩负“为北京阻沙源,为京津涵水源”的神圣使命,奔赴塞罕坝,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高寒沙地造林。

恶劣的生存环境是创业者要攻克的第一道难关。赛罕坝冬季漫长,年均积雪长达七个月,极端最低温度零下43摄氏度,加上偏远闭塞,物资匮乏,生活条件极其艰苦,但大家没有退缩,每个人都在坚守。头两年,由于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,人们满怀希望种下2000多落叶松,存活率还不到8%!关键时刻首任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把家从承德、北京等城市搬到了塞罕坝以示决心,林场的技术攻关组改进种植技术。1964年,林场精心挑选60多名员工,分四个机组,所有人吃住在坝上,20天后,成活率达到96%以上,面对一片稚嫩的绿苗,酸甜苦辣交织在一起,大家禁不住泪如雨下,放声大哭。

此后,塞罕坝机械造林全面提速,最多一年,造林8万亩。然而,197710月,赛罕坝遭遇了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,一夜之间,57万亩树木被厚厚的冰凌包裹,20万亩树木全部被毁。1980年夏,塞罕坝又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,12万亩树木旱死。但他们没有灰心,一切从头再来,持续奋斗55年,终于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类奇迹,至少需要上百年才能修复的塞罕坝生态重现生机。

“让会唱歌的鸟儿回来,让美丽的梅花鹿回来,让丰美水草、茂密森林回来”,这就是支撑几代人在坝上一呆就是一辈子的精神支柱,那是一种使命召唤,更是一种责任召唤,那是人类对理想锲而不舍的追求,是人类对对信念矢志不渝的坚守。

 


这次旅行让大家不但收获了美景带来的轻松舒畅,更从塞罕坝的一代代造林人、守林人身上领悟到了坚定理想信念、坚持奋斗拼搏的重要性,大家纷纷表示要不忘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初心,牢记“为人民谋幸福”的使命,把自己融入到华晟的大事业中,做出成绩,走向未来。


 




返回列表